有兩三年的時間,我持續關注了一個群體——他們都癡愛一種長著翅膀的精靈——賽鴿。我加了多個微信群,群里聊天的內容,多為交流賽鴿的養殖、參賽、奪冠一類。突然有一天,有人在一個群里發出一條消息——組建這個群的群主因疾病突然離世。我和這個群主素未謀面,交集不多。我打開聊天記錄,看見群主前一天還在群里和大家互動,只隔了一夜,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離開了這個世界。雖然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但一個人的離世總是讓人難掩悲傷。我翻看群主的朋友圈,他所發出的內容,幾乎都與賽鴿有關:有時是賽鴿的馴放,有時是一只又一只賽鴿的特寫,有時是關于科學養鴿的方法,更多是關于公棚比賽的公平、公正與公開……他仿佛撐起了一片蔚藍天空,為自己,也為他的愛鴿。
我想起明代文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所說的:“人無癖不可交也,以其無深情也”。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產生了寫一個養鴿人的念頭。后來我采訪了很多養鴿人,涉及兩市五縣(區)。有一次進村采訪,車放路邊。晚上采訪結束后我走岔了路,一個人在黑夜里找了很長時間才找到車;還有一次,我接到電話,有人要連夜集鴿馴放,準備長途夜行千余里,于是我連夜收拾東西準備跟著去……因為關注的時間較長,我學到不少養鴿知識和專業術語。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喜歡上了這些與人類共存的精靈,它們確乎值得我們去愛。
記得小說家畢飛宇曾說過:作家在寫作的時候,未完成的作品會被他帶在身上,很重。自從有了寫這樣一個小說的想法后,我也有一種沉重的感覺。如何寫出這個群體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典型性與代表性,是我不時思考的問題。而多年的寫作過程,更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寫容易而寫好難的問題,如何破解,我始終在探索中。
采訪中我曾了解到,青藏高原的賽鴿,因為地理位置、海拔和氣候等因素,更有耐性和韌性,更適合競翔。這讓我靈光一閃,于是有了小說中的宇星一號——一只純白的鴿子。小說中的這只鴿子,有著與高原大地匹配的因子,父系母系都是杰出的戰將,血系穩定,是短、中、長距離上成績優異的選手,歸巢很穩定、分數高,適應天氣變化。我特別為這只鴿子選擇了白色,因為我喜歡它所象征的美麗、圣潔、優雅、無瑕,并特別在小說中點到已故上海養鴿家張錫坤老先生,他曾成功地培育出“錫坤白系”鴿。小說中,我還加入了一些青海元素:青稞、青稞美酒、青海“花兒”等等,這些同樣生長在高原大地的農作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原文明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共同財富??梢哉f,這是一篇有著青藏高原特色的故事。青海,是我的胞衣之地,是第一滴臍血滴落之地,講述新青海的故事,我義不容辭。
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也是世間最難以琢磨的情感。小說中,當然也有愛,有持久的吸引,有高昂的熱情,有無私的付出……已故青海詩人昌耀曾在詩中這樣表達:“愛的繁衍與生殖比死亡的戕殘更古老、更勇武百倍”。這個小說中的主人公伍清華,心懷仁愛,堅持原則、追求公平與正義。當現實逐漸露出猙獰的面目,當看多了蠅營狗茍,當見慣了勾心斗角,而伍哥這樣的俗世奇人,會讓我們覺得這世界依舊值得我們熱愛。同時,我也想借小說表達,要實現公平與正義,需要時間,需要人心,更需要大家的力量。
愿每一個心存高遠的人都能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蔚藍天空,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