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蓋瑪措 圖/楊春林
地處化隆回族自治縣西部,東與查甫藏族鄉接壤,南與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隔黃河相望,西與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毗鄰,北與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鎮接壤的化隆縣雄先藏族鄉,是我的故鄉。它背靠巍巍八寶山,四周群山環抱,是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這里物產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宛若世外桃源,是青藏高原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這里山峰玲瓏別致,雄渾粗獷,群峰競秀,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季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夏季草木蔥郁,麥浪翻滾;秋季五谷豐登,紅葉似火;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尤其是遇到多云天氣,當陽光透過云層,把一道道光束,灑到山巒之上時,八寶山自然景觀之一崗山頓時金碧輝煌,如同一座氣勢恢宏的巨大宮殿,如夢如幻,勝似仙境。窺探崗山真容,領略秀美雄先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情懷。如果你有攝影愛好,不掘崗山之美是終生遺憾。
生活在崗山腳下的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勤勞淳樸、開拓創新、敢為人先,與自然和諧相處。這里有遠古的神話,有文明的傳承,更有奮斗者的夢想。
鄉間小道
生態宜居唱贊歌 鄉村振興譜新卷
翻過查甫索拉臺,便到了雄先鄉雄先村。雄先村與其說在崗山腳下,不如說擁在八寶山的懷里。站在雄先村,抬頭便可看見巍峨的八寶山。它用博大的胸懷包攬著這片廣袤的土地,如兩眼直視的猛虎,用一副想要遮擋風沙雨雪襲擊的樣子,給人以踏實與依靠的感覺。
賽崗峽是雄先鄉有名的風景區,地處崗山腳下。一片郁郁蔥蔥的林海,一望千里,這里是化隆縣面積最大、風景最美的天然林場,有20多名護林員在日夜看守。對面群山聳立、奇峰羅列、松樺參天,景色清幽。
林間經幡迎風飛揚,“招手”歡迎四方游客??斑_佛學院矗立于林間,古色古香,莊嚴肅穆??斑_寺為賽崗峽景區增添了畫龍點睛的妙筆丹青,一種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唯美畫面不言而喻。這里遠離世俗的喧囂,山水至高至凈處,游客在享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能領略到藏傳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深秋時節,崗山秋韻驚艷了化隆的秋天,滿山遍野層林盡染。野果掛滿枝間,一串串、一顆顆、一粒粒,禁不住喚醒兒時的味蕾。清澈見底的小河把賽崗峽林海一分為二,清泉石上流的詩意境界自然呈現。牛羊三五成群,悠閑自在。梅花鹿、狐貍、兔子、松鼠、野雞、麻雀、畫眉鳥、布谷鳥撲棱棱飛來飛去,穿梭林間覓食。牧羊姑娘拿著細細的皮鞭拍打著小羊,輕輕哼唱著牧歌,演繹著王駱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美哉,沉醉不知歸路也。
賽崗峽的風景,不管是深秋還是雨后,都美不勝收。雨后,山窩里,幾縷淡淡的云霧緩緩升騰,在半山腰縈繞飄蕩,如夢如幻,宛若一條潔白的哈達輕掛在仙女脖頸,使人飄飄然乘云欲歸。雨后的彩虹里,堪達佛學院沐浴在輕紗般的山嵐中,仙境似的氤氳世界,美得令人窒息。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灌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依靠優越的地理條件,以種植業為主兼顧畜牧業以及采摘業,是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生態飯”的小山村。
小麥、青稞、油菜、豌豆、洋芋、胡麻等農作物欣欣向榮,如同一幅展開的彩色畫卷。自從響應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后,這里的人種田的勁頭更足了,撂荒耕地恢復原貌,各種農作物在田間地頭點頭微笑。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后,人們看到了家鄉草山的前景和希望,開始成立養殖業合作社和家庭牧場來發展畜牧業,村頭山坡上的牛羊也漸漸多了。這不僅有效銜接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也在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發展中交替奏響著春華秋實的喜悅。
每到五月,楊柳依依,綠草茵茵,春姑娘光顧人間時,雄先村的男女老少背起盤纏,提起鋤頭,腰間插一捆用來就干糧的小蔥,奔赴山頂挖蟲草。大山滿身是寶,除了冬蟲夏草,還有人參、雪蓮等名貴藥材。這里的人們,不怕山高路陡,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有一股執念:供養大學生讀書、蓋幾間松木大房、裝修房子、置幾件家具家電,年輕人甚至計劃著給老婆買只金鐲子、金耳環,這一切成為他們跋山涉水的不竭動力。夕陽西下,老的、少的、年輕的,三五成群下山來,他們把采挖蟲草掀開的草皮,原封不動填回去。勞碌了一天的人們,走起路來褲筒里依然生風。晚霞的余暉,譜寫著一群不甘落后的奮進者和追夢人的新篇章。
改革開放后,一部分人走出大山謀新路,在城里買了樓房、小轎車,從農村走向城市,實現了小康生活。一部分人,在雄先街道蓋起了二層小樓房,經營起了農家小飯店、菜鋪、小賣部、快遞代收站、文印部等,既方便了他人,又為自己找到了謀生的方式。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開始朝著更美好的未來前進。
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五,是雄先鄉比較隆重的民俗節日,雄先河灘是花兒會的核心場地。這天,藏族姑娘穿上漂亮的藏袍,禮帽邊沿插上鮮花,打扮得花枝招展,如仙女下凡,成為花兒會靚麗的風景線。從河灘通往賽崗峽的羊腸小道兩旁,大大小小的商戶擺攤叫賣,借人流高峰的契機,推銷出多日來難得一遇的大賣,攤主摸著腰包喜上眉梢。家中老人、小孩如出籠的小鳥,精神為之一振,灑脫地坐在河邊草地野餐,享受著愜意時光,一幅生態旅游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賽崗峽風景
從雄先村一路向西,駐足卡陽埡口極目遠眺,崗山全景盡收眼底。頃刻間仿佛讀懂了著名詩人李白的《敬亭山》,產生“相看兩不厭”的無限遐想。
目光移過崗山右側,峰回路轉尋舊跡,林幽谷靜覓卡陽。這個山溝里面的小村子,不僅有美麗的神話傳說,更有實實在在的英雄、學者。
人民英雄康世彬,1964年4月生于卡陽村,1983年11月參軍。為了祖國和人民利益,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犧牲,年僅23歲。這位大山養育的漢子,短短的一生,用山一樣的高度和氣勢詮釋了生命的光輝歷程。英雄之魂扎根故土,鼓舞故土兒女,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
這里也是著名藏族學者桑熱嘉措先生的遷居地。曾任青海省人民委員會委員、青海省文教廳廳長、政協青海省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的桑熱嘉措先生曾遷居卡陽村,在一座簡陋的房屋里,度過了人生中難忘的一段時光。他一生勤于著述,嚴謹治學,生活儉樸,淡泊名利,對青海省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和民族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學者治學精神的鞭策鼓舞下,卡陽村的讀書郎一個個走出大山學習深造,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幽靜的卡陽村,養育著幸福的卡陽人。這里藏族、漢族群眾雜居,漢族會說藏語,藏族會說漢語,相互依存,團結互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論是山頭放牧,還是田間除草,每天精神抖擻。尤其是到了夏天,卡陽山坡成了草木茂盛的天然氧吧。親朋好友小酌幾杯,有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體驗。適宜的氣溫,優美的景色,讓游客流連忘返。牛羊滿山坡,樹木滿溝壑,莊稼綠油油,在如毯的綠蔭上,隨便一躺或打個滾,就能放飛心情。藍天白云下,時常能聽到山間飄來的藏族人民最喜愛的拉伊,歌聲悠揚動聽。
最熱鬧的時光,要數蕨菜出土的時節。每年農歷四五月份,漫山遍野的蕨菜陸續探出腦袋,肥嘟嘟的令人很是喜愛。每當這個季節,田野里的女人不再是拿著手機聽歌,而是自己開口唱起了最動人的山歌,好像是吃了蕨菜后潤肺潤嗓子一樣,歌聲無比嘹亮。采摘蕨菜的人們也被歌聲感染,循聲望去,偶爾和唱一兩句。周末,中小學生也加入采摘蕨菜的行列,掙點零花錢。路過的汽車、摩托車、拖拉機司機禁不住這種氛圍的誘惑,??柯愤呎似饋?,一捆、一袋,滿載而歸??栟Р舜謮逊蚀?,而且沒有普通蕨菜的苦味,口感極佳,引得商販紛至沓來。
春去秋來,卡陽人民的腳步和雙手沒有隨著季節的交替而停止。冬天是人們上山砍柴拾牛糞,趕著騾馬磨面的最佳時機,人們趁著旭日出門,踩著夕陽歸來。背著一捆又一捆柴火的女人,滿載牛糞而歸的山娃,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過村頭的羊腸小道,成為當地人揮之不去的悠悠鄉愁。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沒有嚴寒,頭頂上永遠冒著一股熱氣。冬天,被一雙雙勤勞的雙手折服了。一派歲月靜好、安逸自在的畫面在流年里周而復始。
昂索莊院
支扎河邊陽光暖 文明之花向陽開
從卡陽直行而下,立有大石牌的三岔路口,是一道地方分界嶺,標牌以南是支扎,以東是西寧市湟中區群加藏族鄉。通往支扎的山路十八彎,一條小河日夜不停靜靜流淌在支扎溝里,村莊依次分布在河畔兩岸,河岸楊柳參天?;】h年輪最長的千年老樹集中分布在此。
昂索莊院倚在支扎河畔,坐落于雄先鄉正尕村。1998年12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為“支扎昂索院”,歸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類。”
“昂索”是藏語譯音,意為偵察邊境情況和派往邊境負責守望的人員,后逐漸演變為管理軍民的土官。土官即世官,子孫世襲。河湟地區土官“素有捍衛之勞,而無悖叛之事。”元朝初期,考慮到正尕村的地緣及政治優勢,指任了一位護道官員在正尕村建屯駐守,這也是后來支扎昂索制度的緣起。
支扎昂索院創建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宅院四合院布局,整體為土石木結構,是化隆地區少見的兼具藏漢建筑風格的傳統莊院,也是自古以來河湟流域各民族文化交融,相互依存,協同奮進的歷史證物。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昂索制度在部落中發揮著重要影響。第十代昂索官保才仁曾巧妙地拒絕了馬步芳命令其率所屬民團開赴河西走廊堵擊紅四方軍的命令,避免了民族斗爭。末代昂索卻吉(1901年—1970年),在解放初期匪亂猖獗時積極向黨和政府靠攏,全力維護治安,制止族民參與匪亂,有力配合了人民政府的工作。
2023年,正尕村被列入青海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對弘揚我省優秀地域文化,發掘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價值和歷史文脈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
從正尕驅車直行到下米乃海村,這個被譽為“八寶山下小江南”村莊,位于雄先西南部,也被譽為“黃河與海東‘握手’的地方”。黃河自松巴峽傾瀉而出,第一站便是下米乃海。西接貴德尕讓鄉,東臨李家峽水電站,南迎黃河,北靠八寶山,平均海拔2100米左右,氣候溫暖濕潤。
幾年前這里道路水利不暢,基礎設施落后。如今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頭綠樹成蔭、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干凈整潔的廣場平整如織,松木大房配實木裝修,高端大氣上檔次。農家小院里,時令瓜果蔬菜齊全。黃河水終年清澈見底,遠處黃河兩岸特有的丹霞地貌,吸引著來自省內外絡繹不絕的游客。
近年來,下米乃海村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揚帆起航。發展民俗旅游,家庭賓館、農家樂已初具規模,現有農家賓館24家、農家樂19家、民俗風情園1座,村民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腰包日益鼓了起來。才讓措是下米乃海村第一個開設農家樂的人,旅游旺季純收入可達2萬多元,這讓她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的富裕,帶動和鼓舞了周圍更多的人,黃河岸邊的小賣部、土產小攤、冷飲小攤與日俱增,奏響著共同富裕的和諧樂曲。
下米乃海村傳承著優良的傳統美德,不管集體勞動,還是誰家有大事要事,人們都會自覺前往幫助。小村的街道無論何時,都一如既往得干凈,每家每戶室內外衛生干凈整潔,村里男女老少養成了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村民互幫互助、講衛生的文明風尚似乎與生俱來,每個人自帶陽光。文明之花,在米乃海溝里向陽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