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首頁

丹霞深處是家園

2023-12-19 09:21:30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坎布拉丹霞地質公園 晁生林 攝

□張 翔

碧水丹山,是歲月留下的一部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大書。

在黃河上游的河湟谷地,在我出生的村莊周邊,就有大片大片的丹霞地貌分布。只不過鄉親們不叫丹霞而統稱為“紅土山”或者“紅石崖”。千百年來,沒有人因為村莊周邊有丹霞地貌分布而大驚小怪,也沒有人對碧水丹山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

(一)

高原上的夏天來臨,紅土山坡上卻芳草萋萋,山花爛漫。最耀眼的是掌葉橐吾,幾天的工夫,嫩綠的枝干就竄了一兩尺高,肥大的綠葉向兩邊伸展,嫩黃色的花朵嫣然開放,然后連成一片,很快劃定了自己的勢力范圍。與此同時,低矮的珠芽蓼也探出嫩葉,沒日沒夜地瘋長,直到吐出粉紅的蓼穗子,穗子之上,開出細細密密的小白花。捋一把蓼穗籽大嚼,雖味道苦澀但口齒留香。而從遠處望去,生長得最為蓬勃的,要數腰身細長、枝葉婀娜的柳蘭。這種植物也是成片分布的,乍看上去,形狀如烏柳,但枝葉長到兩三尺高時,嫩枝間就開出一串串粉紅色的花朵,隨著山坡蔓延,可以與橫斷山區的杜鵑花海相媲美。

當然,還有牛蒡、灰栒子、龍膽、棘豆、大薊等低矮植物也親密無間、競相吐蕊??梢哉f,這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紅,這層層疊疊的植被分布,似乎都是圍繞著“紅土坡”“紅石崖”而鋪展開來,只不過被人們熟視無睹罷了。

丹霞土壤因為黏性好,村民都叫它“紅膠泥”,用來盤灶頭、泥爐子。附近寺院里也有僧侶用“紅膠泥”塑像、捏器物等,并沒有什么稀罕之處。村民們看準了“紅膠泥”土質密實、不滲水、能隔潮氣的特點,就地取材,深挖地窖,將秋收的土豆、蘿卜、白菜、洋蔥、大蒜等作物儲存在隱秘而寬敞的地窖里。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存儲方式,竟然可以將這些作物保存到來年的五六月不出芽、不腐爛,幫助村民度過了一個個青黃不接的饑饉歲月……當然了,這樣比較隱蔽的場所,也會庇護山里娃的童年、姑娘小伙子們青澀的愛情。要不然,山鄉阿姑們俊俏的臉蛋兒怎么比丹霞地貌還紅艷呢!

不遠處,在樹木葳蕤的山坳里,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寺廟,依山而建,金色的寺廟建筑被丹霞山體所環抱,嵐飄霞飛、晨鐘暮鼓,更顯得幽然寧靜,莊嚴肅穆。這就是被后人稱之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幼年啟蒙的地方。仔細一看,僧侶們的絳紅色袈裟竟然和寺廟周邊丹霞山體的顏色一模一樣。

一位懂行的南方文友的到來,給我們的碧水丹山之行帶來了興致和樂趣,也讓我第一次近距離知道了家鄉的紅石山崖存在的意義,以及周邊生物多樣分布的重要性。

從山麓到山頂,我們看到自下而上的不同植被群的分布,從青海云杉林到針葉闊葉林混交林,再到針葉林,再到高山草甸區。而與這些植被對應的,自下而上則是紅壤、黃壤、山地草甸土壤,它們掩映于墨綠的青海云杉、青楊、樺樹、忍冬以及深綠的沙棘、沙柳、黃檗交錯分布的茂密植被之間,時隱時現,若即若離。一縷陽光穿透云層,就會看見丹霞在山林間透出光怪陸離的神韻。

從丹霞地貌分布很廣的河湟谷地一直到青南高原瀾滄江源頭的昂賽大峽谷,從柴達木盆地的雅丹奇觀到祁連山地丹霞掩映下的雪山森林景觀,丹霞,就這樣以鄉景鄉情鄉戀的組合形式,陪伴著我們,完成了從“藏在深閨人未識”到“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華麗轉身。于是乎,身邊這些默默守望了千萬年的地貌、山巒、河床、險峰,都成了表情豐富的紅撲撲的臉龐。那赭紅、土紅、赤紅、銹紅的砂礫巖體,陪伴著文友、我以及很多開始關注這片神奇地域的人士,騎幾匹青海驄,越過河谷,跨過深澗,馳騁高原大地,融入丹霞神韻。

(二)

唐代江西廣豐籍詩人王貞白有詩云:“江暖客尋瑤草,洞深人咽丹霞。”這應該是國人最早用“丹霞”二字來描述丹霞地貌的開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在其詩作《應天山》中寫道:“我家應天山,山高數萬丈。上開園池美,林壑千萬狀。山西有龍虎,煙霞耿相望。寒清漾微波,暖翠團層嶂。”短短幾句,就把應天山崖陡、頂平、紅巖、麓緩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或明或暗表達了出來,應天山后來被陸九淵改名為象山。元代書畫家、詩人趙孟頫有詩云:“泛泛輕舟溯碧溪,蒼厓萬仞有鳴雞??上醿z不同往,便當著屐上丹梯。”可以看出,詩人腳蹬木屐登臨丹霞名山江西龍虎山,那是怎樣的心曠神怡??!

1636年農歷十月十七,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歷時兩個半月,從浙江常山進入江西考察。一條條碧綠清澈的河流,猶如一條條靈動輕柔的絲帶,環繞著丹霞山體徐徐飄動。這里的山,基本上是崖陡頂平,崖壁是光滑的裸露巖層,很少有土壤和植被層覆蓋,只有平坦的頂部生長著茂密的植被。雖然這些丹霞地貌地處氣候濕潤區,流水侵蝕作用強烈,但是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很少,成了名副其實的“碧水丹山”。

而到了1929年,大名鼎鼎的地質學家馮景蘭先生在廣東、廣西進行地質勘查時,注意到了那里廣泛分布的第三紀紅色砂礫巖層。尤其在廣東仁化縣附近的丹霞山地區發育得最為完全,厚達數百米的巖層被流水、風力等長期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以及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與石洞。馮景蘭立刻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并且沒有被任何一部西方學術著作提到過它。于是,他開始研究這種特別的紅色巖層,并巧奪天工般地以“丹霞”二字為其命名。

不過,學術界首次提出“丹霞地形”這個概念,是在幾年之后的1937年。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等人,對江西貢水流域(貢水為贛江東源)瑞金、會昌、于都、贛縣等地的紅層進行考察,當地的丹霞地貌給陳國達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數小峰,均在同一面上,四面危崖垂下,峰形不一,如塔、如人、如獸、如鳥,遠望如在畫中”;“峭壁奇峰,風景甚佳”;“兼以黃水橫經其前,波光倒影相襯,景色更佳,洵為‘丹霞地形’在廣東東北部以外地區之足堪贊美者”。

于是,陳國達先生把這種紅色巖層上發育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并把這種地形地貌作為判斷丹霞地層的標志。

1978年,地貌學家曾昭璇先生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學術語來使用。

1982年,有“丹霞癡”之稱的地理學家黃進先生發表了名為《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一種基本方式》的文章,這大概是中國論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論文。這個時期恰是中國旅游業大規模發展的起始階段,丹霞地貌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開始受到學界的關注。

大約在2.5億年前,遼闊的中華大地完成了從海洋到陸地的演變,地殼運動又在陸地上形成大量或大或小、星羅棋布的盆地。周圍的石塊、泥土在流水的裹挾下在盆地中沉積,經過漫長的過程形成厚厚的紅層。接著,盆地受地球內動力作用而抬升,并被斷裂切割得支離破碎,最后被流水沿斷裂面侵蝕出溝谷,在大氣、流水、重力等外動力作用下,形成各種形態的山塊就是丹霞地貌。

因此,在丹霞地貌區,有很多深狹的溝谷,比較窄的溝谷稱為“一線天”,進一步擴大為峽谷,峽谷崩塌形成寬谷。在這個過程中,山峰也在不斷縮小,形成峰叢、峰林、孤峰、石墻、石柱,形成千峰競秀、萬壑崢嶸的丹霞奇觀。自然的力量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地貌,這樣的過程看似緩慢而又漫長,但從地球演化的時間和空間來看,只是千年如一瞬的過程。

據已故丹霞地貌學家黃進先生的統計,我國已發現的丹霞地貌超過1100處,分布于20多個省級行政區,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大漠,從東北雪鄉到川渝腹地,從云南雨林到黃土高原,丹霞地貌的身影隨處可見。其中在我國東南部、四川盆地東部和祁連山——六盤山一帶分布尤其密集。不同的自然環境和地質地貌演化歷史造就的丹霞景觀類型不同、特色各異。

我國東南部的丹霞多為碧水丹崖的組合,色彩豐富,娟秀幽美;西北地區的丹霞頂部多黃土覆蓋,雄渾粗獷,野性壯麗;北方的丹霞大多面積較小,嶙峋怪異、千姿百態。

西南地區的丹霞發育于高原上的深切峽谷之中,萬壑崢嶸,飛瀑流泉。而在黃土高原上,縱橫交錯的水系切入黃土覆蓋下的紅色地層,形成紅色的丹霞峽谷,別有洞天,光影變幻。

(三)

數千萬年的構造抬升,使得紅色的地層被抬升到高處。層層疊疊的巖石因為抗風化能力不同,較軟的巖層風化速度快,形成順層洞穴,上部堅硬的巖石失去支撐而崩塌下來,崩塌處形成新的崖壁。這個過程周而復始,便是丹霞地貌的演化過程。崩塌是丹霞地貌演化的主要方式,再加之風化作用的雕蝕,最終形成了丹霞景觀。

青??膊祭?,就是這樣一處足夠證明“陸相”說、充分展示西北河谷地帶丹霞地貌的絕佳地帶。

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的黃河南岸,面積達152.5平方公里,旅游景點有80多處??膊祭纳?,蒼翠多姿;丹山,雄奇挺拔;峻嶺,俊秀奇險;黃河,綠波蕩漾。而遠處潔白的雪山、翠綠的森林和形態各異的山峰,構成了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的主體部分。

坎布拉丹霞景觀及黃河階地地貌,記載著青藏高原邊緣帶內第三紀以來地球內外營力作用及青藏高原隆升與氣候環境變遷歷程,是記載著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黃河發育歷史進程等地質歷史事件的“地質全書”。

2020年金秋,我們順著黃河流向,再次從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松巴峽進入坎布拉丹霞分布區,深入坎布拉丹霞地質公園的核心區進行考察。登上坎布拉公園的主峰——南宗峰遠眺,只見坎布拉十八座丹霞險峰昂首挺立,群峰林立,林海呼應,山色若霞,碧水如鏡。這里的大型山體多為柱形、塔形、城堡形,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小的山體也造型奇特,似人像物,栩栩如生,鑲嵌在林海之中,若隱若現。

這里的景觀被當地人稱之為“十八城堡”。藏語意為天龍八部城堡的德杰峰,猶如寺廟古剎的蜃景浮現在天際之間。由數十個形態各異的圓錐形山體組成的“仙女聚會”峰叢,周邊有云杉白樺掩映、奇花異草點綴,仿佛“仙女”們在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堡”前翩翩起舞。再看由數十座錐形石筍組成的“瑤池仙境”,頂托黃土及其底礫巨巖,似仙人遠望,氣勢如虹。而西面的強起崗,由大小數十座塔狀山峰組成,群山威武,林海蒼蒼,“江山如此多嬌”的感慨油然而生。

黃河滔滔,九曲回腸。在穿越坎布拉李家峽后,水流湍急,落差巨大,蘊藏了豐富的水能資源。為此,國家修建了李家峽水電站,并形成了一個總面積達5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完成了“融碧水丹山為一體”的創意組合。

遠遠望去,李家峽庫區猶如鑲嵌在群山之間的巨大的翡翠,水體由碧綠而深藍,由深藍而乳白,倒映著群山涌動,迎接著四季變換。

(四)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一個地方的山水必能孕育一個區域或民族的審美文化。特色鮮明的丹霞地貌深刻地影響著當地文化,并孕育了一系列專屬丹霞美學的詞匯。

更加具有中國文化色彩的,是丹霞地貌所富有的更高層次的意境審美文化。如丹霞地貌的紫紅色調給人莊重和神圣之感,與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表現權威、富貴、吉祥的色調一致,也是中國宗教崇尚的主色調。而丹霞山塊又多為城堡狀,被稱為萬古金城,因而成為宗教人士向往的理想風水寶地,在丹霞地貌區或丹霞洞穴建設寺廟,從環境角度加強了宗教場所的威嚴和神秘感,使丹霞地貌區成為宗教圣地。

因此,丹霞自然風光與神秘意境的結合,成為中國古代崇尚的崇高美和神仙境界的代表,故在中國丹霞區域形成一種獨特的“丹霞文化”現象。與其他地貌的暗色調相比,一抹亮麗的紅色是丹霞地貌的最大特點,丹霞景觀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形成了專屬于丹霞美學的詞語,如“赤壁丹崖”“碧水丹山”等。

丹霞地貌的特征也影響著一方水土。如“丹霞紅”以及特有的城堡狀輪廓使丹霞景觀產生強烈的神圣感,乃是宗教人士向往的洞天福地,成為大量巧奪天工的寺廟建筑和摩崖造像、石刻的載體。

丹霞蘊靈犀,寂寞出圣哲。

生長于西北河湟流域的“第二佛陀”宗喀巴(漢語意為“湟水谷地人”),其幼年、童年、少年均生活在丹霞深處的寺院古剎。林海松濤,丹巖紅石,溪流山泉環繞著他,經典文化,梵音儒語熏陶著他。在丹霞深處的夏宗寺,宗喀巴度過了艱辛而清純的幼學期,后又跟隨大師來到黃河北岸的夏瓊寺。

這神奇的丹霞山巒是怎樣形成的?滔滔黃河究竟奔流到了什么地方?遠方在哪里?遠方的遠方又在哪里?每天,苦讀完畢的宗喀巴站在丹霞之巔,出神地遙望著看不到盡頭的遠方,那里,云蒸霞蔚;那里,日月輪回……

600多年來, 宗喀巴從青海的碧水丹山走向雪域高原,凈化了眾多藏族信徒的心靈,同時又從雪域高原走向了中華大地,走向了世界。宗喀巴的思想、哲學、宗教主張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寶庫,在佛教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丹霞輝映,碧水奔流。1939年9月,詩人艾青為了躲避戰亂,曾執教于從衡陽遷往新寧縣的湖南省立第六師范。就是在崀山深處,就是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艾青飽蘸深情,寫下了詩作《我愛這土地》,這是對大好河山最好的銘記。那壯懷激烈的詩句,如今仍然回蕩在丹山碧水間,回蕩在每個人的心里: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在线不卡无码不卡视频_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_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99_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