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首頁

黃河臂彎里的牙什尕

2023-12-12 09:08:53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文/劉錦秀 圖/楊春林

這是一個山與水互為鏡像的地方;這是一個回族、漢族、藏族三個民族和諧共生的地方;這是一個析置、撤鄉并鎮、搬遷組成的新鄉鎮;這是一個成長于黃河臂彎里春天最先到達的地——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牙什尕鎮。

多民族聚集的“年輕鎮”

牙什尕鎮,地處化隆縣西南部,東與群科鎮接壤,南臨黃河與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康楊鎮隔河相望,西與查甫藏族鄉毗鄰,北接扎巴鎮。這里回族、漢族和藏族三個民族聚集,是黃河上游岸邊最“年輕”的鄉鎮之一。

牙什尕鎮因境內有牙什尕村而得名。“牙什尕”系藏語,意為上方村,也就是牙什尕村位于上多巴村上面的意思。牙什尕一帶的村民包括回族在內的所有人都能講流利的藏話。

牙什尕鎮只有42歲。1981年從群科公社中劃分牙什尕村等13個村委會成立牙什尕公社;1984年公社改為牙什尕鄉;1991年由于李家峽電站建設的需要,居住在雄先鄉的原東南村村民搬遷至此,成立新村莊盤龍曲瑪村;2001年因撤鄉并鎮,將原黑城鄉的完干灘村、拉公么村、城車村、上灘村、宗尕堂村、沙拉溝村6個村委會劃入牙什尕鄉,并改為牙什尕鎮;2018年底因撤李家峽管委會,將轄區內的黃河沿村劃到牙什尕鎮。至此,牙什尕轄區內共有21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

從扎巴(阿岱)高速分岔口一路下來到牙什尕轄區內,出了牙什尕高速路收費站,左拐是城車等6村的位置,右拐則是牙什尕鎮最繁華的三岔路口。三岔路口分為三條路,一條通往尖扎縣康楊鎮,一條途經群科通往黃南州,還有一條通往扎巴鎮。三岔路口交通便利,購物方便,也是離周邊群眾最近的購物處,并匯聚了各種修理鋪、小賣鋪、飯館和肉鋪。

每逢周六,牙什尕鎮集貿市場熱鬧非凡,公路兩邊的停車場里車輛排成了長龍,嘈雜的聲音和川流不息的人流從早上一直到晚上,市場上各種食物和百貨應有盡有。細說的話,這是盤龍曲瑪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立足本村自身優勢,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將公路旁閑置的集體所有地打造成集貿市場,以收取攤位衛生費的方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累計收益達30余萬元。集貿市場方便群眾購買物美價廉的各種商品的同時,也為周邊的村民做生意提供了便利,成為化隆縣有名的集貿市場。

在做好集貿市場的同時,牙什尕鎮打造“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針對塘沙一村地域偏僻,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在家多為老人、兒童的實際,在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修建“幸福食堂”解決了本村高齡、孤寡、獨居、空巢老人和兒童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

各村莊的村民,除去“拉面大軍”,自力更生發展多種產業,還有各種手藝人。李家峽、尖扎、康楊和群科新區的半數理發店是牙什尕鎮的年輕人經營的,還有經營各種修理鋪、打字復印、服裝店和小吃店的村民。

牙什尕鎮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群眾文化活動,使基層隊伍活起來、文化場所熱起來、群眾百姓樂起來。每年入冬后,全鎮的漢族和藏族群眾,自發排練文藝節目,從學齡兒童到年長老人,從打工回來的婦女到放寒假回來的大中專院校學生,都投身到自導自演的文藝隊伍中。

黃河岸邊的“打卡點”

你一定聽說過“聽水灣”吧?從牙什尕三岔路口左轉向前公路左側,是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一灣”的“聽水灣”,與在盤山而上的盤龍曲瑪村相互對望,一面是緩緩流淌的黃河水,一面是高坡之上的人家;一面是努力發家致富的村民,一面是悠閑散心的游客。

不知是誰將這片寧靜的黃河水稱為“聽水灣”,但這溫文爾雅又帶著幾分詩意的名字的確吸引了許多游客到這里游玩、燒烤和散步,到了春夏季,“聽水灣”成了化隆縣十大旅游景點之一??袋S河邊上五彩斑斕的各色鮮花,體驗“聽水灣”不一樣的野炊生活,由“聽水灣風情園”提供場所、桌凳、鍋灶餐具,游人自己烹飪做飯。黃河邊上的野炊雖沒有戶外眾人動手拾柴生火、動手做飯的感受,但也貼近大自然,能體驗到原生態生活的趣味。

想象一下,望著碧綠而又寧靜的黃河水享受美食,是否很愜意?如果和愛人站在柳樹下聽水或自拍,是否感覺擁有了世間的全部美好?如果陪著牙牙學語的孩子在清粼粼的水邊玩歷經磨難的鵝卵石,是否會忘記心頭所有的委屈和憂傷?

與“聽水灣”相媲美的還有曲日瑪卡村的黃河邊。每到踏青時節,周邊的群眾以家族形式或三五知己帶著鍋碗瓢盆,帶著各種食物和歡笑聲在這里度過安靜又開心的一天,甚至我看見有人帶著太陽灶在這里野炊。遠近是丹霞地貌的山,褐色的山體和綠油油的樹木以及莊稼地組成了一幅安靜的油畫,畫中還有幾個安心感悟生活的人。這里遠離城市的嘈雜,遠離職場的忙碌,悠閑地喝茶賞景,開心地閑聊聽歌,是一種繁忙生活的調節,也是一種全家合歡的幸福。

過去,人們想去曲日瑪卡這些黃河邊的村莊時,還有個不走彎彎曲曲山路的捷徑,就是乘坐羊皮筏子。人們先乘坐三輪車到李家峽,然后在黃河邊乘坐羊皮筏子渡過黃河才能到達曲日瑪卡、塘沙一、塘沙二和塘沙三村。

皮筏子擱淺在水邊,看不到撐筏人。隨著一陣陣清脆的口哨聲,一位老者戴著草帽不緊不慢地從河邊的樹林中走過來。這老者就是撐筏人,他把皮筏子推進淺水里,用一條一端有鐵鉤的長棍子鉤住皮筏子,一人上了皮筏子,只見人在木板上搖晃,皮筏子在水面上搖擺。撐筏人緊忙喊:“蹲在中間,別晃!”隨著木槳的劃動,皮筏子順著水流左搖右擺地前行到達岸邊,上岸后沿著一條條陡峭的山路上去,到達想去的村莊。

現在村道硬化路修到了家門口,沒有了乘坐羊皮筏子渡河的現象,卻有幾艘游艇載著游客在水面上欣賞黃河兩岸的風景。黃河隔著牙什尕鎮和尖扎縣康楊鎮,他們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相互慰藉、相互欣賞,共同經歷著風雨守護著“母親河”,一起在和煦暖陽下茁壯成長。

游完了“聽水灣”和曲日瑪卡村的黃河邊,一定要留意一下這里的“小微濕地”。沿著“聽水灣”繼續向左前行,看見路邊的黃河水上修建著棧道、護欄,這里就是小微濕地,隨時在歡迎八方游人的到來。

第一次看到小微濕地的牌子,是站在路邊等人的無聊時間里。牙什尕小微濕地是青海首批正式通過省級認定的13處小微濕地之一。小微濕地是半年以上有水且水源穩定、面積在600平方米至8萬平方米的濕地、水坑、湖畔等的稱呼。牙什尕小微濕地總面積24.36公頃,現有維管束植物171種,濕地及周邊區域穩定分布有28種冬候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種。小微濕地發揮了“小濕地、大能量”的作用,成為鄉村美起來、旅游熱起來、農民富起來的主要載體。


搬遷來的“幸福村”

前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盤龍曲瑪這個村名,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來歷,便將它展開敘述。

盤龍曲瑪村位于三岔路口旁的陡坡上,屬于移民搬遷村。站在盤龍曲瑪村的山頂上,可以看見“聽水灣”碧綠的水面和倒映的樹木,以及下多巴村的莊稼地和三岔路口的行人及車輛。

盤龍曲瑪村是1991年由于李家峽電站建設的需要,居住在雄先鄉的原東南村村民搬遷至此成立的新村莊,住著漢族、回族和藏族三個民族。老百姓稱之為“破城臺”,因村上一小段城墻而得名,城墻后來被村民整理土地時挖平了。

村民們剛搬遷來時,這里是沒有莊廓,沒有樹木,也沒有平整的土地,只有黃河邊上突兀又連綿的一塊高山。通向村里的村道彎彎曲曲,這也是“盤龍”的由來。勤勞質樸的村民只要看見空閑地競相開墾和栽樹,栽各種果樹,也栽楊樹和柳樹。當年不見一棵樹的荒涼地現在滿目綠色,甚至村民們每年都需砍去阻擋視野和道路的楊樹枝和榆樹枝,才能讓家家戶戶的小轎車和電動車在村道上暢通無阻。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盤龍曲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里成了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通過“群眾掏一點、村集體經濟補一點”的方式開通了到鎮中心學校的學生公交專線,免去了家長接送學生的“苦差事”,方便學生上學,也能讓家長安心忙家庭經濟發展。

從入村口的村道硬化到路兩旁的防護欄都有了新面貌,每戶配發了垃圾桶,接通了自來水,家家戶戶修建了統一模式的新房子——白色的墻、藍色的鐵大門、整齊的玻璃封閉、現澆房屋、院內種著朝氣蓬勃的各種鮮花。村民的家庭情況都不錯,不少人家在西寧、平安和群科新區買了樓房,大多數人家都有小轎車或電動車,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門前的太陽能燈發出明亮的光芒。除此,村里還修建了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廣場和學校。

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正月十五剛過不久,村里房前屋后可以看見粉嫩或白色的杏花了,埋在地里的韭菜冒出尖尖的腦袋。清明時節芫荽、生菜、油麥菜、菠菜傾盡所能裝扮春色,將泥土的氣息和春天的喜氣一起早早帶到村莊。到了炎熱夏季,還沒吃完各種時令蔬菜,各種水果已經開始閃亮登場,桃子、蘋果、梨、核桃掛滿了枝頭。秋收后的田地也不似腦山地區的荒涼和空曠,蔥、包菜、白菜、甘藍以及用于飼養豬牛羊的各種草料還在努力生長。菜園里還有辣椒、西紅柿、紅蘿卜、筍菜等,路邊匍匐生長著的紅的、黃的、淡藍的、紫的以及不知名的小野花也在裝扮著村莊。

舒適的生活環境讓村民更注重精神生活,每到“三八”婦女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村民們自發組織在一起吃“大鍋飯”,歡天喜地地嬉鬧、商量村里的事物,凝聚著人心,陶冶著情操。農閑時三三兩兩的家庭一起聚餐,一起唱歌跳舞。到了冬季,文化活動室里人頭攢動,下象棋、玩撲克、學舞蹈,女人們喝了幾杯酒一次次地唱起了“娘家里我不去”,男人們開心地望著自家的婆姨在人群里嬉鬧。不僅如此,村民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好多家庭聚在一起討論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學習情況,每年都會送出去好幾個大學生。村里的三個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民族習慣和信仰,很少發生矛盾。

勤勞致富的“種田人”

牙什尕鎮地處黃河北岸,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春天氣候溫暖宜人,夏季濕潤,秋冬時節也不會像高海拔地區那樣寒風凜冽,生境條件相對較好。

元宵節剛過,村民開始忙碌起來,施肥、翻地、買化肥,新的一年勞作開始了。一周時間大家幾乎忙完了春耕事宜,沒幾天休息時間,又忙著種蔬菜了。土地被分成許多小塊,細細長長的小道可以通到每塊地。幾天后韭菜地里長出嫩黃色的新芽,細細的韭菜吃起來沒有辣味,韭菜餃子時不時也上了餐桌。然后菠菜、尕油菜、甘藍、筍子、辣椒、西紅柿等各種時令蔬菜逐一成熟。

最先裝扮村莊的是杏樹,粉紅的花瓣吐露著春的氣息,早早帶來春的問候。“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緊跟著杏花的腳步送來芬芳。此時到了“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時候,只見樹下的蔥、韭菜、青菜、菠菜和夏蘿卜急匆匆地舒展腰肢,挑逗著人們的味蕾,正在開花的豌豆用桃紅色的花瓣偷窺著來往的人們。

村民們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發家致富。年輕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在家看孩子、種莊稼。

近年來,村民們一邊種好莊稼守好“糧袋子”,一邊發展各種經濟經營“錢袋子”。牙什尕鎮黨委政府以“夯實基礎建設、壯大產業發展、打造一村一品、群眾增收致富”為主要目標,結合村情實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將塘沙一村閑置撂荒的土地成片化、規?;瘡透麖头N,村致富帶頭人成立玉米種植合作社,打造“河畔玉米”種植基地,在耕、種、管、收、售等環節采用階段性和全過程管理模式,確保技術有支撐,增收有保障。以“特色產業+消費幫扶”的方式支持和扶持蜜蜂養殖戶,全鎮現有蜂箱405個,年產蜂蜜約5500公斤、蜂王漿150公斤、花粉2500公斤、蜂蠟3300公斤,年產值約40萬元。“庭院雞”“庭院牛”“庭院羊”為庭院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同時,大力推進“麥后復種+輪作倒茬”模式,全鎮沿黃13村248公頃冬小麥收割后,群眾搶抓農時,立即進行有機蔬菜等經濟作物的二茬種植,做到應種盡種,使水澆地變成“致富田”“豐收田”。

今年九月,牙什尕鎮黨委政府舉辦了以“慶豐收,迎國慶”為主題的牙什尕鎮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暨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在農產品展區,來自全鎮21個村和6家企業、合作社展示了豐富的農產品,展示了化隆拉面技能,讓更多的群眾了解了牙什尕和牙什尕的農產品。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在线不卡无码不卡视频_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_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99_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