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首頁

扇面上的東方美學

——讀《奉揚仁風:明清扇面書畫鑒藏》
2023-12-25 10:06:15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劉學正

歷代文人多有題字留墨的雅好,且不說唐宋時期蔚為大觀的題壁詩詞,即便是一把扇子,經由他們的丹青妙筆,亦增色頗多,身價百倍。扇面書畫,咫尺之間可容大千世界,經過長期的演變與發展,已成為中國文化一個鮮明的藝術符號。學者梁基永專注收藏扇面30年,積累甚豐,其新近出版的《奉揚仁風:明清扇面書畫鑒藏》一書,即以所藏扇面實物為研究對象,不遺余力地詮釋文獻信息,剖析藝術特點,分享收藏知識,再現了古人的審美意蘊以及扇子翻轉、開合之間生生不息的東方韻味。

從體例上看,該書遵循傳統時間順序,以專題形式呈現折扇書畫、團扇書畫、成扇鑒賞、扇骨鑒賞四大類,深入分析明清扇面的形制、特征、制作工藝和鑒藏,對200幅精品扇面一一考釋,鑒別釋文、印章、題款等。“在悠久的歷史過程中,(扇子)逐漸多了文人儀仗的功能,即文士用其作為身份的標示和象征,炫耀自己的修養或者等級。”作者認為,由此衍生出來的扇文化,發展至明清兩代,可謂登峰造極。

在明代之前,折扇已經引入中國數百年,但囿于其“舶來品”的身份,并不為士大夫所欣賞,常用的還是晉唐以來流行的團扇。后因明成祖喜歡折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人使用折扇才成為主流。書中收錄有明朝趙之壁的《煙寺晚鐘》,王谷祥的《行書自書詩》;清朝張崟的《焦山圖》,俞樾的《草書臨東坡貼》;近代程璋的《秋枝雙禽》,梁啟超的《臨張遷碑》等折扇扇面書畫。對每一幅扇面,均有精彩解析,如《焦山圖》,作者認為“張的畫法,以繁密重復的點構成,此扇即其典型……整幅畫面,不見一粗線條,山上繁密的樹木,均用極細小的墨點堆垛而成,細看之下,具有一種獨特的裝飾趣味,水波則用極細的線條勾勒,樹叢中的建筑以留白的方式突出。”

不同于“懷袖雅物”的折扇,團扇因其“圓形有柄”,而被寄情于物的中國古人賦予了團圓和合的寓意,西漢才女班婕妤就曾寫道:“裁作合歡扇,團團似明月。”相較折扇,書中收錄的團扇扇面略少,且均為清人作品。謝蘭生的《臨董其昌小景》,“江邊樹林一角,隱現紅葉點點,一高士正乘小舟,欣賞兩岸景色,全圖景象閑適”;居廉的《梅花》,“以淡墨畫梅花枝條,勾勒迅速而準確,只有苔點為濃墨,顯示其對于文人筆墨的純熟掌握”;陳伯陶的《為季尖作山水》,“在咫尺空間中,遠山河流,近景林木,森秀幽遠,用墨干凈”。此外,瑾妃賜給宣統帝師梁鼎芬的一幅蘭花圖,設色清雅,具有閨秀畫的特征,題文:“瘦影倚春風,斜披三兩叢。月明空谷靜,香在有無中。”

作為中國傳統造物,無論折扇,還是團扇,都在不斷變化與融合中豐富文化內涵,綻放藝術魅力。此書取名“奉揚仁風”,事典應出自《晉書·袁宏傳》:謝安設宴為出任東陽郡守的袁宏餞行,臨別時,謝安隨手拿來一把扇子贈予袁宏,袁宏應聲道:“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意思是,“我一定奉揚您的仁風,去撫慰東陽的百姓。”扇子便有了“仁風”的別稱。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在线不卡无码不卡视频_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_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99_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