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檔案 張啟元,男,大學本科,國家一級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先后就讀于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和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專修作曲。曾任青海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等社會職務。 張啟元創作頗豐,五幕歌劇《拉仁保與吉門索》(合作)獲青海省政府優秀文藝作品獎;四幕歌舞劇《彩虹飛落的地方》分獲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節全省專業文藝調演一等獎、青海省第五屆文學藝術獎;電視劇《最后一盤水磨》音樂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駿馬獎”;大型民族歌舞《高天厚土》(合作)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創作金獎;歌曲《牛背搖籃》獲得中國廣播新歌創作金獎、1996年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銀獎、第三屆青海省“五個一工程”優秀文藝作品獎、第四屆青海省政府優秀文藝作品獎;歌曲《我們愛家園、愛民族、更愛母親》《安召索羅羅》分獲第四屆、第八屆青海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歌曲《我的緣啊在門源》獲第十屆中國電視文藝“百家獎”音樂類一等獎、青海省第六屆文學藝術創作獎;電視文化片《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獲青海省第四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電視紀錄片《馬可去·波羅之“世界屋脊”》獲美國電視紀錄片“紫銅像獎”;歌曲《土族敬酒歌》獲青海省第五屆文學藝術獎;舞蹈《花兒紅了》《蛙圖騰·四片瓦》分別獲第四屆青海省優秀文藝創作獎和青海省群文調演一等獎。近幾年,先后為《無手老師》《撒拉爾女孩》兩部電影創作了音樂。
□辛秉文
近些年,在很多場合我對一些師長敬稱為“老師”“先生”“夫子”等。我認為,“老師”一詞是對有學識者的稱謂,其具有專業性、技能性、普遍性和職業性;“先生”則是對年長于己,德高望重、有身份和有才學者的稱謂,既可專指男性,也可男女通用,舊時也對醫生(看病先生)、會計(賬房先生)、從事社會職業者(算命、卜卦、相面、說書等人)的稱謂;“夫子”則是在“老師”“先生”的基礎上,對“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有成就的,以及“傳道授業解惑”和心存無私、默默奉獻者的稱謂,如:孔子、孟子等,也有稱思想頑固、迂腐不化的老文人為“夫子”的。
我敬重張啟元先生的品德學識、思想格局,尤其是他的音樂作品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一直以“先生”稱之。
張啟元先生出生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自幼受家鄉本土音樂和戲曲藝術的耳目濡染,對于這些身邊發生、發展的事情看在眼中、聽在耳中、留在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積累,這些曾經的沉淀逐漸變成了張啟元先生的音樂情緣。
2020年是張啟元先生歌曲《土族敬酒歌》面世20周年,我們不妨重溫經典,再來解讀張啟元先生的音樂情緣。
高山銀峰總有雄鷹翱翔,
平川綠野總有鮮花開放,
美好生活總有歌聲悠揚,
歡樂時刻總有美酒飄香。
古然格吾喲古然格吾……
帶著龍王山的甘露,召啊熱賽!
帶著河湟的芬芳,召啊熱賽!
醇香的青稞美酒喲,
來自我們彩虹的家鄉。
古然格吾喲古然格吾……
首先說這詞,詞作很樸實,脫離了很多人在創作家鄉歌曲中常規性的“可愛”“美麗”“迷人”“富饒”等詞語,也沒有將眾多的家鄉標志性建筑、自然風光或特產一攬子兜上推介,只是用平鋪的敘述方法突出自然山水滋潤下的幸福家園。鋪墊景觀有龍王山、河湟,核心點落在青稞美酒、彩虹的故鄉。龍王山巍峨崢嶸,積雪皚皚,甘泉溪流,直瀉而下;河湟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孕育了高原文化?;ブh有全國最多的土族聚居群落,青稞酒不僅是當地特產,更有酒文化與地方文化、物產等衍生品。
張啟元先生對歌詞的要求很嚴,很“挑剔”,不上心的詞作不會勾起他作曲的沖動,更不會觸動他創作靈感最敏銳的神經末梢。而這首歌詞不僅觸動了他的鄉愁、鄉情,更是對家鄉互助的重磅巨獻。
張啟元先生以土族民間中音樂“拉隆羅”和“占昭賽”為元素,用熱情奔放豪邁、激越舒展的旋律結構突出土族性格和高原地域特征,在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老師的演唱下,讓歌曲從一度、二度變成三度、四度的升華,使這首歌變成了街頭巷尾傳唱的佳作。加上攝制的互助縣風景、風貌、風采的畫面,讓這首歌成為互助縣重大活動必唱、必放的標志性經典歌曲。
偶然的機緣,讓閻維文與青海結下了不解之緣。自此以后,閻維文老師對張啟元先生創作的歌曲另眼相看,青海也成為閻維文老師的眷戀。不論是第四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開幕式,還是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青海慰問演出的青海湖畔,閻維文老師一直在傳唱這首歌。
筆耕不輟的張啟元先生又為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創作了歌曲《我的緣啊在門源》,依舊是閻維文老師演唱,再一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緊接著,著名歌唱家王宏偉老師演唱的《北山四季》,著名歌唱家譚晶老師演唱的《哭嫁阿姑》,著名歌唱家李丹陽老師演唱的《安召嗦啰啰》……這些都是張啟元先生的音樂作品。
很多人以為,寫了幾首歌或唱了幾首歌就是名人或作曲家、歌唱家。非也,其實著名音樂家之所以站在了高處,是用數不清的音樂旋律筑起的舞臺,張啟元先生亦如此。
閻維文曾數次來青海將這首歌唱響在河湟大地。而這首歌也因為鮮明的時代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創作技巧,被譽為最能代表土族人民精神內涵、時代風貌和審美訴求的歌曲。
談起這首歌的創作,張啟元先生感慨地說,創作這首歌頗有些周折。當初邀請他為門源油菜花節開幕式創作主題歌,并要求音樂既要有回族的風格,還要有藏族、蒙古族的元素,既要反映門源人民的精神風貌,又要恢宏大氣、彰顯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還要好聽又好唱、朗朗上口,這顯然是一個創作難點。其次,《我的緣啊在門源》歌詞中連續有四個“這門源……”的文學排比句,對音樂創作來說又是一個難點。如何達到這一要求,他苦苦思索半月有余,仍然找不到切入點。有一天午后,終于有了靈感的火花,于是先寫出了歌曲的高潮部分“我的緣啊在門源……”,其后整個樂曲如流水般傾瀉而出,一揮而就。
由于當初與閻維文有一段難忘的合作經歷,張啟元提議由閻維文來演唱這首歌,而閻維文也克服了許多困難千里奔波到門源現場放歌,給門源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后來,在美麗的金銀灘草原上舉辦的青海省民族運動會開幕式的現場,閻維文又一次放聲高歌《我的緣啊在門源》,這首歌成了門源人民難以忘懷的音樂記憶。這首歌在2010年獲得青海省第六屆文學藝術創作獎,以及第九屆中國電視文藝“百家獎”音樂類一等獎,并登上了青海電視臺春晚的絢麗舞臺。
“春光在眼波里流彩,絲線在針尖上繞開……”這是土族阿姑臨窗刺繡時的美好場景。在創作《刺繡阿姑》時,張啟元巧妙地利用了土族“花兒”的音調,并使用了再現性三部曲式結構和表現力豐富的女聲合唱,生動刻畫出了土族少女俏皮可愛的形象。
“哭嫁”是土族沿襲已久的婚俗之一,哭嫁的唱詞多以感謝神靈和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主,唱腔委婉動人。土族哭嫁時所唱的“哭嫁歌”也因為表達出了年輕女孩嫁為人婦時緊張的情緒,擁有了生活的情趣,成為了一種獨特的鄉間詠嘆。
在創作《哭嫁阿姑》這首歌曲時,張啟元利用了土族婚禮中“依姐啊依姐”的原始音樂素材,并和土族葬禮中的哭腔調相結合,形成了如泣如訴、哀婉纏綿的藝術特色。為了加強藝術的感染力,張啟元還將民間音樂中常見的二胡加到配器中,從而展現了土族新娘對故鄉的留戀之情。這首歌經過著名歌唱家譚晶的演繹后,將土族阿姑重情重義的性情表現得入木三分,成為了最能代表土族民歌藝術的經典。
安召舞是土族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是土族人民悲壯歷史的體現,也是土族人民在轉戰遷徙生息繁衍過程中為我們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財富。
《召召因召呀賽賽因賽》是土族安召舞中一首代表性的民歌,張啟元在創作土族歌曲《安召索羅羅》時,大膽借鑒了這首原始的曲調,并以獨唱加四聲部混聲合唱的形式對曲調做了重新演繹。土族音樂旋律與西洋和聲技法完美結合,曲調悠揚,感情豪放。著名歌唱家李丹陽和馬文娥在演唱《安召索羅羅》時充分表現出了土族人民熱情、豪放的性格特征,更賦予了《安召索羅羅》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2009年,《安召索羅羅》榮獲青海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如果我們不傳承、提煉、總結、研究和推進,那么,許多事物的發生、發展就是一個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的往復過程。結緣音樂,張啟元先生以他的熱愛和執著,為青海音樂的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